資料來源:台灣石綿勞工罹患胃癌的風險增加 國家衛生研究院 2021-12-09920期, 研究發展
「石綿」是一種矽酸鹽類的礦物總稱,便宜且有不燃、耐熱、絕緣、耐酸、耐鹼、耐腐蝕、耐久等特性,所以常用來作為建築材料、摩擦材料、石綿水泥管、紡織物質等多達三千種用途;但若吸入體內,因其特殊的形狀和尺寸無法在體內清除,會引發許多疾病,潛伏期常為數十年,診斷治療相較不易,所以目前已有很多國家禁止使用石綿。
石綿確定為人類致癌物,且已證實石綿會導致惡性間皮瘤、肺癌、喉癌與卵巢癌等癌症,但與胃癌的相關性證據仍不足。本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李俊賢主治醫師研究團隊與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合作研究石綿世代追蹤分析,比較及對照暴露於石綿的勞工與一般民眾的癌症風險,並以惡性間皮瘤為石綿暴露的標記腫瘤作為石綿暴露的分組發現,石綿暴露勞工罹患胃癌的風險顯著增高。此項研究為回溯性研究,石綿勞工職業世代是基於1950年至2015年勞工保險的行政資料庫與環境保護署的石綿監管資料,其罹患癌症的健康結果是以台灣癌症登記系統追蹤1980至2015年的癌症發生狀況,使用台灣一般族群以及勞工對照族群作為參照後,計算整個世代的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比(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 SIR)。
石綿職業世代中,總計有123間工廠的勞工確定有發生惡性間皮瘤,相對於沒有發生惡性間皮瘤的工廠,利用Poisson分布估算,石綿暴露勞工的估計率比(estimated rate ratios, eRR)為1.76(95%信賴區間:1.63 – 1.90)。研究分析結果發現:與台灣一般族群相比,石綿職業世代胃癌的SIR升高,男性石綿暴露勞工(1.05,95%信賴區間:1.02 – 1.09)與女性石綿暴露勞工(1.10,95%信賴區間:1.01 – 1.18)均增加。與勞工對照族群相比,男性石綿暴露勞工(1.21,95%信賴區間:1.16 – 1.25)與女性石綿暴露勞工(1.16,95%信賴區間:1.08 – 1.25)罹患胃癌的風險顯著增加;且隨著勞保受僱期間增加,胃癌風險也有增加的傾向。
表:與與台灣一般族群相比,石綿勞工職業世代之胃癌的標準化發生率比(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 SIR)
現階段相關證據顯示,石綿可能導致胃癌的致病機制與胃腸道癌症相關的暴露途徑為經口食入,經口食入的石綿纖維可以攻擊胃腸道黏膜並干擾穩態DNA 合成在胃腸道的調節機制。DNA合成減少可以影響癌細胞增殖,導致腫瘤轉化。
李醫師團隊也指出此項研究的限制。首先,暴露評估方面欠缺工作環境空氣中石綿纖維的暴露數據,且在石綿職業勞工群體中的石綿暴露量之異質性可能很大。且在此次資料庫之分析上無法使用工作暴露矩陣(job-exposure matrix)作為暴露評估的工具,且研究團隊在工作場所診斷出的惡性間皮瘤在研究設計中用於暴露分類,再度驗證胃癌的風險與石綿勞工職業暴露有顯著的關聯。第二,此項研究使用的資料庫缺乏與胃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如飲酒、吸菸、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飲食習慣,因此無法控制胃癌因果關係中上述潛在的干擾因子。第三,研究假設在可能暴露石綿的行業中的第一份工作是受僱期間或潛伏期的開始點,這可能高估了實際受僱期間或潛伏期的長度,而這種高估可能會影響對最短潛伏期的估計。
長期勞工追蹤研究發現台灣石綿勞工罹患胃癌的風險增加,但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其因果關係。該相關研究已發表於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期刊(doi: 10.3390/ijerph18147521)。.
文/圖: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李俊賢主治醫師